找到相关内容321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知识意义

    舍弃爱欲的基本方法,舍去爱欲可得宿命。理论上应不如此简单,尚应有人体宇宙观的说明,亦即应有轮回观及唯识学的理论以为依据而得解明,本经并未为此,我们只能说完整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知识并非本经编著重点,提出...

    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463962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思想对《坛经》思想之影响

    常清净·人体本净、般若三昧、唯心净土、世间与出世间不二、三科三十六对”等思想。其中,最关键的思想又可概括为“人性本净”、“心中求佛”、“顿悟成佛”、“不二法门”等。这前三点上文已有述论,其实,这三点也都...

    [韩国]金尧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2963988.html
  • 禅的探索

    别以为就是禅;同样的一个“哦”字,必须要确定与生死有关系,与道有交涉;即所谓打破疑情,由迷转觉,而获取菩提的功德效益。  第五、一切皆空:人体的组织,地水火风四大皆空。六根八识,悉是造作,有无同异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364005.html
  • 禅境与诗情(1)

    赢得一场口滑,去迭转速,有什休歇时?此事若在言语上,三乘十二分放,岂是无言语?因甚更道敌外别传?  《指月录》卷廿  云门的作风是峻拔紧俏,在一字一句中点出道眼,叫学人体取言外之意和弦外之吾。  僧问...

    李杏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064012.html
  • 道元论佛性

    万物有灵论,灵气(anima)离开人体或其他东西而存在,并赋予它们以生命,(尽管上述诗句中可能会使人联想到蕴含着万物有灵论的观念)。佛教的轮回观念并非基於对独立存在的精神或灵魂的信仰,亦非基於生命流的...

    阿部正雄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0364205.html
  • 冯学成:四十年学佛经验

    研究《元苞经》的密意,想把它和人体科学、中国的中医医学结合起来,研究一番。当然,宋以来的官方易是程朱“易”,二程的易学来源还是四川,他们叔父(还是父亲程珦?)在四川广汉当县令的时候,他们两兄弟十五六岁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06454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2)

    的。自从明代有人误以元人日休所作《八识规矩颂》(见元人鲜于枢《困学斋杂录》)是玄奘所做,其中有“去后来先作主公”,便误以为阿赖耶识在形躯之内,生时先来人体,死时最后离去,便成为往来六道的灵魂。这种理解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1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2

    气合而住。这就是所谓的止息观。  观息即观气自顶及通,遍及全身,有益无损,不宜过多,也不宜过少,而冷暖适中。  人体由五大组成,骨肉是地大,液体是水大,体温是火大,气体是风大,灵息是空大。气息也有地、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764690.html
  • “星云模式”的人间佛教(四之三)[2]

    之间应该要建立“同体共生”的关系,要“同中存异、异中求同一,彼此包容、彼此尊重,就如人体的五官,要相互共生,才能共存。对于宗教之间的往来,大师主张:教主不同,彼此要尊重,不可混淆;教义各有所宗,应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3464767.html
  • 海德格与龙树:从“语言”概念到实践内涵之比较(上)

    工具性质的作用,并非真实的存在,其目的仅是帮助人体达真实的路径罢了。  因此海德格与龙树对于语言的看法,透过其存在论差异及二谛概念中可以理解:前者是透过在语言中得到人的规定性,来去除人主体化与二元对立...原因及目的:个人体达所谓的涅槃寂静,并非修行者最终的目标:他们的终极目标,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体达相同的境界,获得最终的快乐与解脱。这便是龙树,也是大乘佛教一直强调的,如何能不耽著尘世,却有能具有入世的...

    妙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4664836.html